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与生活 > 花卉养生 >

造园理水手法

来源:那花园
】 2012-01-26 00:00
[摘要]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而如何理水,尚有许多具体手法值得一说。 园中之水有旷、奥之分。水聚则旷
  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而如何理水,尚有许多具体手法值得一说。
  园中之水有旷、奥之分。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两者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最怕不旷不奥,不伦不类。水面如何做得有汪洋之感?水面大固然能有大水面之感;然而私家园林,地不过数亩,如何能生汪洋之感?这还须用手法、意境。首先,要从水边之物做起,所谓“小中见大”,尺度问题是很关键的。水边之建筑或山石,体量不宜太大,否则水面就有见小之感。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下的水塘,看起来似一勺之水,其实它要比苏州留园中的大水池还大呢!这就是对比,就是尺度问题。反之,若水面确实甚小,也不要强求,干脆做“不尽之意”的艺术效果。所谓不尽之意,就是将水面分成小块、狭带,曲曲折折,时隐时现,也别有情趣,浙中或皖南村间小溪之感。如苏州环秀山庄、拙政园西部等,均有这种水面的情趣。这就叫因地制宜。
  园中之水,须有活气。如前一篇所说,水要有来龙去脉才活。如苏州网师园之大水池西北有一曲桥,池水经桥下一直伸向小沟,有不尽之意;同样,在池之东南也有一桥,水流向南越来越狭,似流向深远处。拙政园中部大水池,其南、北两处,也效此法。南京瞻园,南北两池,在静妙堂之西有小溪相连,勾活了池水。无锡寄畅园,水池之西的八音涧处有泉眼,确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湾,似为池水流出之处。这种做法实例不胜枚举。
  如上所说,水之形全在岸。苏州多曲池,绍兴多方池,风格迥异。方池做法,不必多说了;曲池做法,大有讲究。这种池岸,宜曲不宜平直。但曲要曲得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像牙齿一般,缺乏情趣。同时,驳岸之石,在近水处应向内凹进,这样做不但有不尽之意,而且更使岸形空灵、险峻,美在其中。
  水岸用石,宜统一种类,切忌黄石、湖石混用。一般说,湖石岸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灵的;黄石平直,有强烈的实体感,故更难做得好。但也有一种做法是将黄石岸意象出水滩之形,也别有韵味。
  园林中的水面,应当作为“空间”来看待。园中空间,贵在层次,如何做水面层次?基本上有两种手法,一是做狭,如无锡寄畅园之水池,南北狭长,故在中部知鱼槛(半亭)处水面狭一下,使水面分成南北两部分;南京瞻园之南池,中间狭,而且还做几块步石,明显地将池一分为二。第二种手法是造桥(或筑堤)。园中之桥,固然为交通之需,但它也是分隔水面空间之物。用桥分隔水面,使水面有层次感,而且处理得更为含蓄。如苏州怡园,水池中间有曲桥。扬州寄啸山庄水池中有水心亭,亭南有曲桥,亭北有堤与两岸相连,同时也分隔了水池。无锡寄畅园水池北侧,用七星桥将水池隔出一大一小两个水面。吴江同里的退思园,中间一个大水池,在池东北用曲桥相隔,使水面分出层次;又在南端“菰雨生凉”(轩)处隔出一小块水面,亦有了层次感。而苏州拙政园的松风亭,水池之前有“小飞虹”,是廊桥,将水面分隔,更有空间层次感。透过廊桥,外面景致虚虚实实,可谓园林之空间艺术了。
  园林山水,看起来似乎山的视觉形象胜过水;但水却更有欣赏内涵。所谓山观其高,水视其流。《红楼梦》第十七回众人游大观园时有如此一段描述:“……院中满架蔷薇,转过花障,只见清溪前阻。众人诧异:‘这水又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凹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至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这种流水手法,可谓妙趣横生,自然得体。其实园林中用得也较多。南京瞻园,水自园之南的“瀑布口”始,入一小池,然后折向池之西北,变成小溪细流,缘园西向北,过草坪边流入园北之大水池,然后在池东北穿过小桥一直向北,成一小池,于是又向北流,似入无穷处。苏州环秀山庄虽以假山胜,但其中水之处理却也妙趣无穷,弯弯曲曲,穿行于问泉亭及长廊之间,有几处竟在廊底流过。拙政园西部园,有长长的水廊,水伸入廊底,令人悟出水乡意境。水从园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拜文揖沈之斋,然后过廊桥向东流入中部大园之大池。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逶迤萦流,妙不可言。
  如上所说,中国园林之水,宜静不宜动。“……清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止水斋’,命意在此,源出我国哲学思想,体现静以悟动之辩证观点”(陈从周《说园》)。水静,水不见了,但水面上有岸边物体的倒影,水下可见游鱼、水藻等物。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其哲理内涵。《老子》中说“上善若水”。《庄子》中说“水静犹明”(“天道篇”)“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庚桑楚”)。这种深邃的内涵,对于赏园者来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近时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总觉得静水似乎太平淡无奇,便要搞点喷泉、水造型之类。殊不知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格格不入。
  水面可以植荷,使它更有生机。园中植荷,一面能意象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面也能意象到西子湖之美景,曲院风荷,“映日荷花别样红”。但若植荷,往往数年后,夏日则满池荷叶,失去了水面。这也须用手法:可用大缸数只,植荷于缸内,然后连荷带缸一起沉入池底(事先设计好沉于何处),缸中之藕便不会疯长。
  理水之法,贵在意境,故虽有法,亦不能拘于法,还须提高园林艺术修养。但更须提醒的是:水的处理不是孤立的,水须与山结合,也须与建筑结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须作整体考虑。(记者 佚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