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卉文化 > 花卉美学 >

绿肥红瘦——“名友”海棠花

来源:那花园
】 2015-02-04 23:02
[摘要]海棠有四种,皆木本: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习称“海棠四品”

  海棠枝干峭立,高可达8米,树冠广卵形,树皮灰褐色。叶互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基部楔状,叶柄细长。花5-8朵簇生,伞形总状花序;未开放时红色,开后逐渐变为粉红色,多复瓣,单瓣者少。果近球形,黄绿色。

  据《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种,皆木本: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习称“海棠四品”

  海棠原产我国海拔2000米以下的华北、两南、华东山区和草原,大约于18世纪传到欧洲。这一说法与李时珍关于海棠名称的解释不同,然而更切合实际。海棠自古就是园林、庭院中著名的观赏花木,有“国艳”、“花中神仙”之称,历来为人称道。

  四川海棠最甚,尤其是所产的西府海棠一向享有盛誉,遐迩闻名。《益都方物》载:“蜀之海棠,诚为天下奇绝。”唐代薛能咏云:“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宋人沈立唱道:“岷蜀地千里,海棠花独妍……”诗人陆游中年时曾漫游四川,目睹了海棠花开的盛景,提笔写道:“成都二月海棠开,锦绣裹城迷巷陌……”离开四川40年后,他仍然梦绕魂牵成都海棠的迷人景象,写下了有名的《海棠歌》:“我初入蜀鬓未苍,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仆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随后,他又写下了“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以及“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贪看不辞持夜烛,倚狂直欲擅春风”等句,品读这些诗文,能感受到诗人梦中见花时心灵的颤动和心潮的澎湃,也说明四川海棠不愧为天下第一,难怪有人称之为“蜀客”。

  海棠绿叶圆柔,枝干莹润,花朵红白相生,涵蕴着梦幻般的光晕。更可贵的是,这圆、润、晕三个特征不是自成一调,而是天然组合,相映生辉,使海棠既具有柔情似水的靓女神韵,又不乏诗情如火的雅士风范,让无数游人在赏花时由花想人,因人想花,花情人意,交相感应,生发出许多美好动人的趣闻轶事。一次,唐明皇见到“被酒新起”的杨贵妃那粉面含春、娇慵偃仰的醉态,顿时想到海棠,动情地指着她说:“此乃海棠花睡未足耳。”其后海棠就有了“睡美人”、“醉美人”的雅号。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此专门写过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潆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此诗表面未着海棠一字,但巧妙地借唐明皇“海棠睡未足耳”的谑语,谓借月光欣赏海棠意犹未尽,要点燃蜡烛细看才过瘾,这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性格,也把月夜海棠的娇倦之态写活了。和苏轼同时代的大学士吴芾咏海棠手法翻新,他在《和泽民求海棠》一诗中写道:“君是诗中老作家,笑将丽句换名花。花园诗去情未浅,诗为花来语更嘉。须好栽培承雨露,莫令憔悴函尘沙。他年烂漫如西蜀,我欲从君看绮霞。”这是一段以诗换花的佳话,不仅写活了海棠的神韵,也把作者诗情如火的雅士风度写活了。此外,唐人贾肥把海棠当作“花中神仙”的逸闻;清代曾国藩以海棠为“名友”的佳话,也都广泛流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海棠花蕾呈朱红色,稍开后如胭脂点染,色变粉红,盛开后似明霞灿烂,花落之际又如宿妆淡粉。面对这一自然现象,宋代诗人张元幹以“万点胭脂遮翠袖”形容,宋祁用“长衾绣作地,密帐锦为天”描绘。细品之后,觉得这是在总写其貌。赵惇“东风用意施颜色,艳丽偏宜著雨时”之辞,才是细写其真。两诗合起来说明,观赏海棠花的最佳时间是花朵半开半放之时。之所以这样说,有何希尧的《海棠》诗作证:“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谁家更有黄金屋,深锁春风贮阿娇?”欧阳玄描绘得更加真切:“点缀春风只一枝,此花犹是半开时。”还有郑谷的“秾丽最宜新著雨,妖娆全在欲开时。朝醉群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之诗,也明白地告诉我们,海棠花在欲开未放时色彩最鲜明艳丽,蝴蝶以此为家,人们朝醉暮吟还嫌不足。

  海棠花艳于寒梅,素于桃李,有独具的美质,故此人们欣赏之时,往往由此着笔解语人生,寄寓无限感慨。如南宋诗人陈与义在《春寒》诗中以“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之句,歌颂海棠在春寒中独立不移,敢和风雨抗争的品格,勉励自己在困境中昂然挺立,负重前行。金代诗人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托物寄情之意更明,诗云:“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这哪是诗人在用笔描绘海棠,而是在用心和海棠对话。诗人勉告深藏在花丛中含苞待放的海棠,千万要爱惜自己的芳心,不要轻易吐放,让那些先花后叶哗众取宠的桃李在春天中去得意嬉闹好了。当然这只是诗面上的意思,潜藏在诗底的是以花起兴,向儿辈说明为人要谦虚谨慎,处世要藏而不露。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海棠诗寄情方式更加巧妙,请看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人写此词时正值金兵南侵之际,丈夫病死途中,个人居无定所,到处颠沛流离,其生活凄苦可想而知。但风雨过后,她描写海棠依旧,这不暗示她以海棠自喻,没有被国难家仇压垮而依然和从前一样么?后面的“绿肥红瘦”,回答无限凄婉,却又含蓄深沉,告诉我们枝繁叶茂而花朵凋零的景象固然凄清,但绿枝尚在,果实已成,大可不必悲痛欲绝,前途是充满希望的。全诗写花及人,意境深远,状物抒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海棠花美艳有余,香味不足,体现在诗文中,咏香气的篇章自然少见。温庭筠的“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之句,顾非熊的“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垮”之联,可算写到了香,但只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而已。难怪晋朝大富豪石崇曾对海棠花说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妆。”北宋文人刘渊材说过,自己平生无所恨,所恨三件事:“一恨鲥鱼鲜美而刺多,二恨金橘形色味俱佳而太酸,三恨海棠娇艳而无香。”诗人王方君不知是出于嫉妒还是惋惜,望海棠而兴叹说:“只为人前逞颜色,天工罚取不教香。”为什么海棠有“国色”而无“天香”呢?民间有个传说。一天,花神玉女经嫦娥许可在广寒宫里拿了一盆仙花,不巧刚出门就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不愿意将此花送给别人,一边训斥嫦娥,一边夺过玉兔手中的石杵将花神手上的鲜花打落。打落的这盆仙花在空中徐徐飘落,眼看就要掉在一个养花老人的园中。老人有个女儿叫海棠,当时正在喂鸡。当老人抬头看到一盆花突然从天而降时,连忙伸手去接,同时高喊“海棠,海棠”,意思是叫女儿前来帮忙。老人接过花后见它长得和女儿一样妩媚娇嫩,便高兴地将这盆花称为“海棠”。从此,海棠在人间安家落户,但它的香魂却在半空中飘走了,这就是人间见到的海棠艳而不香的原因。

  名人爱海棠的雅事很多,古今都有。据说宋代大文豪苏轼因讽刺新法被贬至黄州后,每年海棠花开时必到定惠院东小山一株海棠下饮酒赋诗,与友唱和。其一是:“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后苏轼从黄州改贬汝州,行装简朴但没有忘记携带海棠树苗。中途到其弟子邵民瞻家探望时,亲手将一棵树苗栽植在邵氏天运堂前。此后苏轼常在信中记挂询问:“海棠无恙乎?”邵氏回信亦必奉告一句:“海棠无恙。”从那时到现在已900多个春秋了,传说天远堂海棠六枯六荣,至今尚在。近代周恩来总理不仅爱海棠、赏海棠,而且在住地中南海西花厅院内亲手种植海棠,还经常以海棠为礼物传情达意。1954年春天周总理在瑞士日内瓦开会之时,海棠花盛开,邓颖超便剪下一枝制成标本,压在书中托人捎去,让远在万里之遥的丈夫闻到祖国的花香,感到亲人的温暖。宋庆龄同志也喜欢海棠,20世纪60年代每年海棠花盛开时,周恩来都要派专人采摘几枝风姿绰约的西花厅海棠给她送去,以示友谊清新纯洁,地久天长。

  然而历史上也有不爱海棠的名人,杜甫就是一个。这位诗圣书读万卷,路行万里,无花不吟,无物不写,可他的诗集中唯独不见一首海棠诗。对此梅尧臣说:“当时杜子美,吟遍独相忘”;徐竹隐云:“子美无诗到海棠,酒边游戏略平章。”金大用咏:“少陵不赋海棠诗,留得风流相国词。”这三人都认为杜甫熟悉海棠但不喜欢,故而不题诗。杨万里则不以为然,说:“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王十朋说得更明白:“杜陵应恨未曾识,空向成都结草堂。”欧阳玄进一步肯定了这种看法,写诗咏道:“点缀春风只一枝,此花犹是半开时。若令老杜如今见,便是无情也赋诗。”这些意见集中到一点是:杜甫不题海棠诗是因为不认识它。真的如上述诗人所说,杜甫不写海棠诗是“不喜欢海棠”或“不认识海棠”吗?不是的,实际情况是杜甫见过海棠,也深知真爱,怜惜有加,只因他母亲乳名叫“海棠”,为了避讳,他不能直呼海棠其名,更不能对海棠随意品评。因此,他对海棠的喜爱之情只能藏之于心,不能出之于口,援之为文。还好,王安石后来点破了个中奥妙:“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

  相关阅读

  ·海棠花在我国的栽培历史与花卉文化

  ·那些被叫做“海棠”的花儿们

 ================关于那花园================

“那花园nahuayuan.com“是一个分享植物知识花卉图片及名称大全养花知识园艺设计以及插花艺术的网站。

【那花园 欢迎各位花友投稿 投稿邮箱:15083973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