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卉文化 > 花卉美学 >

老圃秋容傲霜枝:菊花

来源:那花园
】 2012-12-24 11:08
[摘要]菊花按植株性状和观赏造型分为大菊和小菊两大品系,按自然花期则分早菊、中菊、晚菊三类。

老圃秋容傲霜枝:菊花

   菊古作“鞠”,意指其花开放后呈低头鞠躬状。又据《礼记》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鞠,穷也。这是说此花开放时,一年花事已趋穷尽。两说均可成立,但后说似觉更有道理。菊花入药有延年益寿之功,故又名寿客、傅延年;还因此花在农历九月开放,亦名节华、九华、九花、秋菊。菊花以黄色为本,又叫黄花、金蕊。系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菊花按植株性状和观赏造型分为大菊和小菊两大品系,按自然花期则分早菊、中菊、晚菊三类。株高0.3~1.2米,茎直立,具绒毛。单叶互生,卵圆形或狭长圆形,边缘有缺刻。花顶生或腋生,头状花序;中央为管状花,四周是舌状花,也有全为舌状花,或多数为管状花的。盛花期9~12月。果实为瘦果,褐色,寿命两年。

  菊花原产中国,大概公元8世纪时传人日本,被推崇为“日本王室的徽章”。后相继传人欧洲、北美,现遍及全球。菊花居我国十大名花第三,有高风亮节之誉,是北京、开封两座古都的市花。

  “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在晚秋花丛中,菊花的色彩最丰富,也最绚丽。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薛涛的“绿英初濯露,金蕊半含霜”,表现的是菊花绿叶与黄花互为映衬的关系,色彩鲜明。无名氏的“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陆游的“黄花芬芳绝世奇”等句,分别从不同角度点明菊花最有代表性的色彩是黄色。李白描绘菊花之黄与众不同,那就是在客观描写的同时融入了个人感情,如“九月龙山饮,黄花笑逐臣”,以及“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等句,由花及人,抒发了个人位卑而不得重用的感慨。白色的菊花也很美,白居易咏云:“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丛色如霜”;刘禹锡唱道:“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两诗均用比喻手法,借霜之白比喻菊之白,饶有韵味。墨菊是菊花中的稀有品种,元人胡布是这样描绘的:“彭泽归来日,缁尘点素衣。乌纱漉酒后,挂在菊花枝。”此诗以“乌纱挂枝”、“缁尘点衣”等具体形象来描绘菊花之淡墨,又以陶潜弃官归田的行为来勉励自己保持晚节,由写花的自然美上升到文化美,笔法自如,两者兼得。

  许多文献资料表明,古人最初喜欢菊花,并非因为它的形态美和色彩美独压群芳,而是看重了它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早在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等佳句,就说明当时人们已知道菊花可食。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一年重阳节时曾赠给大将钟繇一束菊花,并致信说:“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这表明魏晋时已把菊花视力长牛不老之药,并用于亲友馈赠之中。陶渊明的咏菊诗中,人们最熟悉的是《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欣赏时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采”字,采来菊花干什么?插入花瓶供玩昧吗?当然有这个,但主要是食用。陶渊明是一位藐视世俗的稳士,但他还得食人间烟火。题为《饮酒》,估计采摘菊花是用来酿酒的。唐代白居易饮菊花酒时题诗咏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宋代苏辙诗日:“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这是说食菊有助于长寿。陆游一次生病,饮了菊花酒后,很快就好了,他作诗唱道: “菊得霜乃荣,惟与凡草殊。我得霜乃病,每却童子扶……今朝唤父老,采菊陈酒壶。举袖舞翩跹,击缶歌呜呜。”由此可见,菊花是一味良药,由药用而入酒,由茶用到酿制饮料。对此大医学家李时珍做过概括性介绍:“菊之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

  菊花独领花坛风骚的原因,主要在于品格高洁,充满生命活力。每当秋风凛冽之时,菊花傲霜盛开,这不正是陶潜所说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吗?曹魏大将钟繇之子钟会一生爱菊,曾撰《菊赋》赞其有五种美德:“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染,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但这样的赞颂似乎有概念化之虞,不及屈原、陶潜等名家的赞诗形象具体。屈原“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之句,由衷地赞美了菊花坚贞不屈的品格,并借以表达了自己浩身自好的操守。有“菊花神”之称的陶潜辞官隐居后,虽然门庭冷落,“三荒就径”,但仍旧种菊吟诗,托菊明志。“秋菊有佳色,襄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之句;“庶以说耳目,何用馋品评。节物苟如此,敢与时好争”之章,既形象地描绘了菊花凌风傲霜的劲节和不与众芳争艳的洁品,也表达了自己孤芳自赏的心情。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之联,韩琦“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之句,更是直抒胸臆,道出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品格坚贞的赞美之情。梅尧臣“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的赞叹;苏轼“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讴歌,都形象而集中地说明了一点:“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正因为如此,古时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村野樵夫,几乎人人爱菊。清代康熙皇帝留下的“不与百花竞,寒苞晚更香。数茎偏挺秀,嘉尔傲风霜”之句,虽寥寥数语,但对菊花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可算至当之论。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风流说到今。”自陶潜东篱咏菊把人的命运与花的命运紧密相连之后,历代文人便争相仿效,留下了很多感人之章。袁少松的“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称得上是富有象征寓意的佳句,但未突破陶令的艺术联想境界。元稹的《菊花》诗蹊径独辟,意境为之一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哪里只是“偏爱”,而是爱到了极点!这欲擒先纵的手法,既道出了对菊花坚贞品格的赞美之意,也暗含了对自己暮年岁月的珍惜之情。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更是脍炙人口,为人称道。在《题菊花》中,作者唱出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起开”的心声,表达了其不甘居现状,意欲问鼎王权的心愿。《不第后赋菊》气势更加恢弘:“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作者称菊花为我花,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力量;“百花”喻李唐王朝统治。“百花杀”即百花凋谢,寓李唐王朝垮台。全诗明写菊花傲霜斗风的坚强性格,暗喻农民起义的英雄气概,把个人的鸿鹄大志通过菊花的自然之美和谐地表现出来,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和爱国志士郑思肖的咏菊诗主题鲜明,堪称佳作。朱淑真诗云:“土花能白又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的诗主旨相同,表现手法也大体一样:“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相比较,郑诗意蕴更为深沉,因为他抗金受挫后忧心如焚,借菊花枯死后花瓣不落,比喻自己的爱国情操始终如一,这比朱淑真为个人目的而“抱香枝上老”的决心更显悲壮激昂。

  菊花是秋天的骄子,名人艺菊、爱菊、颂菊的雅事甚多。在近代,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写下了《采桑子·重阳》一词,用“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明写菊花迎风怒放,实则歌颂如火如荼的人民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住在满是菊花的中南海丰泽园中,并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菊香书屋”。古代赏菊雅闻当数“黄州菊案”。相传有一次苏东坡去看望王安石,适逢王外出,见桌子上有一首未成的菊花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见诗大笑,自思菊性顽强,敢与秋霜对抗,哪有落英遍地,于是自作聪明代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家看到续诗后,感到东坡阅历不广而自命不凡,乃借故将其贬到黄州作团练副使。苏东坡来黄州上任后,一日大风后见后园菊花落英缤纷,不禁大惊失色,深感自己知识不足,胡乱涂鸦,错怪了王安石。另外,清代鬼才郑燮题菊诗也寓意颇深,耐人寻味。如《画菊与某官留别》写道:“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踞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此诗以菊花起兴,辛辣地讽刺了既无做官本领,又贪恋仕途小利的庸碌之辈,同时道出了自己能看破宦海浮沉,及早隐身归去而怡然自得的孤傲心情。

  推荐阅读:

  绿肥红瘦睡美人:海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