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那花园花卉网 > 花卉百科 > 植物常识 >

神奇的药用植物——天麻

来源:未知
】 2012-06-17 01:18
[摘要]1 概述 天麻别名赤箭、木浦、明天麻、定风草根、白龙皮,为兰科天麻属栽培。天麻为多年食菌草本,叶片褪化成膜质,全株几乎不含叶绿素,属典型的异养型植物。它与担子菌纲伞菌目由蘑科密环菌互为“食科”,共生共处。密环菌不但能附于天麻球茎上,并从生长点


  1 概述
  
  天麻别名赤箭、木浦、明天麻、定风草根、白龙皮,为兰科天麻属栽培。天麻为多年食菌草本,叶片褪化成膜质,全株几乎不含叶绿素,属典型的异养型植物。它与担子菌纲伞菌目由蘑科密环菌互为“食科”,共生共处。密环菌不但能附于天麻球茎上,并从生长点和附贴麻体的菌索上种出多量菌丝侵入天麻的表皮组织吸取养分。但当密环菌进入皮层后,遇到天麻分泌的溶菌素被溶解吸收,就变成了天麻的营养。
  
  2 生物学特性
  
  天麻为多年生寄生草本,高30~150 cm。地下块茎肉质肥厚,长圆形,有不很明显的均匀环节。块茎项芽成熟期生出直立的地上茎,高约100~15O cm,红棕色。叶退化成膜质鳞片,基部呈鞘状抱茎。立夏至小暑间开花,总状花序,花黄绿色,歪壶形。蒴果长圆形,熟时开裂,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
  野生天麻喜欢生长在气温较低的常年多雨、雾、湿度大、有着腐殖质厚的黑沙土、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年平均气温10 ℃左右的被砍伐杂木林或竹林地中。特别是砍伐烧山之后的二荒地,树桩下面较多。天麻无根又无叶,主要靠密环菌供给养分,而密环菌喜欢生长在疏松、透气好的沙质壤土中,密环菌丰富的地方,也是天麻集中生长的地方,所以要栽培天麻,首先采集和培育密环菌。
  
  3 我国古代医药文献对天麻的记载和论述
  
  我国历代传统药物学本草医书中对天麻均有精辟的论述,至今为中药利用所广泛运用。最早记载天麻的是成书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各代古籍医药书中都对天麻有专门论述。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集以往之大成,对天麻等作了系统概述。
  最早记载天麻与密环菌关系的论述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此草为物,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去大魁数尺,皆有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不相连,但以气相属耳。”文中的“根”指天麻块茎,“大魁”指箭麻,“游子”为白麻及米麻,而“细根如白发”则为观察到的密环菌菌索。南北朝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对天麻形态的描述为:“茎赤、如箭杆,叶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卫。有风不动,无风自摇。”记述了他对天麻的地上部分及块茎的观察结果,其“如人足”、“无风自摇”之记载,则使天麻神秘化,其说流传至今。唐《新修本草》(公元659年)在其注文中写到:“茎似箭杆,赤色。端有花、叶,远看如箭有羽。根皮肉汁与天门冬同,惟无心脉。去根五、六寸,有十余子卫,似芋。其实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肉如面,日曝则枯萎也。”该论述对天麻形态的记述已比较准确。明朝《本草纲目》对天麻形态、生长发育方面的记载更加详实:“春生苗,初出若芍药,独抽一茎向上,高三、四尺,如箭杆状,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茎中空,依半以上,贴茎微有尖小叶。梢头生成穗,开花结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却透虚入茎中,潜生土内。其根形如黄瓜,连生一、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两,其皮黄白色,名曰白龙皮。又名天麻。”对天麻的茎、花、果实、块茎均有准确描述。
  
  4 天麻药用价值
  
  在我国,天麻入药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药物作用有以下几种。
  4.1 镇痛作用
  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等,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近年来,经一些医疗单位1 000多例患者的临床试用,有效率达90%。
  4.2 镇静作用
  有的医疗单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疗神经衰弱和神经衰弱综合症病人,有效率分别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枢兴奋作用,还有加强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效应。
  4.3 抗惊厥作用
  天麻对面神经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等有的一定疗效,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心绞痛、胆绞痛的作用。
  4.4 降低血压作用
  天麻能治疗高血压,久服可平肝益气、利腰膝、强筋骨,还可增加外周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4.5 明目、增智作用
  天麻尚有明目和显著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天麻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食品或脑保健药物。还有资料显示用天麻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有效率达81%。
  
  5 天麻的生存现状以及人工栽培
  
  天麻为渐危物种。目前虽全国各大产区均已广为栽培。但由于长期采挖和森林的过度采伐其野生资源,严重破坏了其生态环境,有的地区已濒临绝灭。天麻必须在有密环菌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繁衍后代。在人工栽培时,需预先准备好菌材,在6~7月间,地温在20 ℃~25 ℃时,在半阴半阳山坡,选择排水透气良好的砂土地,分层堆积菌材,每层接上密环菌种(最好取自产地,选取附有菌丝的树根),用腐殖质土填满空隙,可用块茎和种子繁殖。
  

.